返回7,丞相祠堂何处寻(1 / 2)我在三国斗恶龙首页

三日后。

在钟大宝建议下。

除皇宫以外全部解除戒严。

随后邓艾让邓忠贴出了安民告示。

允许商铺恢复营生,允许百姓从事生产,饭馆酒楼也不再禁止人群聚集。

另外告示上明言,只要溃军放下兵器,铸剑为犁,到蜀国田籍册以外的荒野开垦,等到第一年粮食收成,交上赋税既可获得这片土地的田籍。

前三年按照前汉文景时期的三十税一,三年之后改按大魏的四十税一。

最重要的是魏国法律予以保护。

(当时顺年腴田亩产量约90-120市斤,亩产石半到两石,这里说的是百步一亩的小亩,相当于我大魏不管丰灾年,也不管土地贫瘠肥沃,全部按190多汉斤亩产量的40税1收4.8汉斤米「亩收4升」)

为了方便推行制度。

邓艾破格放出了大批被软禁的职能部门官员,让其连夜规划挖渠凿井和土地开垦方案,方案制定好以后张贴在城中,作为广大垦荒群众的路线指导。

同时钟大宝带领一批蜀汉粮库官员清点米粮库存。

看到蜀国国都的粮仓囤了这么多粮食,里头甚至还躺着几只钻进来以后肥得出不去的仓鼠,和一大批腐烂的谷子,钟大宝心中只有两个想法:

第一,西蜀真乃天府之国也!

第二,自从费祎死后蜀汉就没人会治国了……

第三,真特么造孽啊!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

钟大宝让粮仓以每月三厘的利息向人丁旺盛或者家田贫瘠的家庭借粮。

不仅如此,他还给粮仓官员分派了任务指标,每天都要按指标完成多少。

每个成年农家男子每月可借六石,为期半年,累计最多三十石,籍此帮助大家圈地。

(石同担:120汉斤≈60市斤≈30公斤)

只需两代人的品行得到两户邻家联名作保即可获得借粮资格。

这条消息一出。

整座州城的农民沸腾了。

接着,各行各业老百姓都沸腾了。

这时包括邓艾、姜维、邓忠、甚至蜀汉的各级官员在内,皆不明白为什么同是开仓放粮,钟大宝的政策收效却这么好。

但钟大宝却道出个中缘由。

因为就单纯开垦荒地这件事来说,太轻而易举了。

可是荒地开垦以后呢?

这片田地在偏僻荒凉的地方。

没有形成村落,没有形成市集,没有建设医馆,没有交通枢纽,更没有法律保护……

就算农民被山贼所屠,尸体可能几天才被发现,也可能永远不被人发现,凶手一千年都没有被惩治。

说得再难听点,别说是毒蛇猛兽,就连一头野猪,疯起来怕也是能撞死人的。

“危险!”

在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无比危险。

若是有命赚钱没命花……

那积累家业这件事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难的不是如何开垦荒地,而是在荒地附近配备完善的水利设施,交通设施、房屋民舍、治安巡查制度等……官府规划和地区配套!

难的是如何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建立一个“社区”,建立一个让人心安的——“小型社区”。

而钟大宝的借粮政策。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按照成年男人的饭量,每日要吃六斤(汉斤≈250g)米粮,士兵还会吃得多一点。

因为从小就帮父母做饭,钟大宝一直秉持的原则是“地里活多人头下米五两,活少下米三两半”。

再加上些青菜肉食,一顿饭大概七两之数。

不过古代菜少,糖分少日常零嘴也少。

以此推算古代成年男性,每个月需要吃一石半。

(180汉斤折90市斤,每日3斤1500g)

偏偏钟大宝力排众议借出的是每人六石,而且可以借半年之久。

这样一来……

不仅成年男人的家人父母和妻儿老小都照顾到了,还有大大的富余。

他们可以用米粮来易换布匹,请来木石工匠为其修建农舍,修渠凿井,搭建长久性的炉灶、搭建柴房、茅房,甚至是造用于灌溉的粪水池……

如此带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各行各业的营生百姓自然欣喜若狂。

另外有条件垦荒的人多了,一块块荒地连接起来时就很可能形成村落。

当村落形成一定规模以后,村子自然会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出任村长。

当村长多了以后,民间百姓或多或少能学习到地方执政经验。

久而久之,地方权力就下放了。

等村民富裕起来,执政者还可以牵头组建猎户团队来丰富村民的肉食,拿出优势政策吸引附近猎户定居。

等到地方粮食产量稳定。

官府可为其筹备湖泊水库等大型工程。

有了具体到方方面面的政策,老百姓自然拥护。

除此之外……

钟大宝还让官府建立箕斗纹档案。

此举用于管理社会矛盾和社会福利派发。

官吏只需为其描述一份相貌特征的长相,重点要把身高脸型五官及脚印大小记录下来。

不管柳叶眉还是丹凤眼,亦或是樱桃小嘴一点点,还有别的容貌特征都要以文字形式描述记录在案。

若是已成家的男子拖家带口来按手印的,官府会发放每人一石粟的口粮,尚未成家或无家流民也有五斗。

还承诺州府每到青黄不接之年,都会以这样的标准开仓放粮,此举意在挖掘隐藏户口登记在册,并且在限制人口迁移的同时鼓励长居。

(粟、谷密度为0.8,酒、水密度≈1,所以汉朝的计量仪器200ml对应的粮食为250g,对应酒水为2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