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5章 杨雄醉骂潘巧云 石秀智杀裴如海(1 / 2)水浒传忠义的哲学意蕴首页

一、七律诗《周易哲学视角下的〈杨雄醉骂潘巧云 石秀智杀裴如海〉解析》:

(一)《周易哲思悟水浒》

周易玄观水浒篇,杨雄怒叱巧云愆。

乾坤变幻情迷乱,震巽交争义凛然。

善恶相争终有报,恩仇了却岂无缘。

石矶河畔风波起,哲理深研意万千。

(二)诠释:

诗的首联“周易玄观水浒篇,杨雄怒叱巧云愆”,点明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解读《水浒传》中“杨雄醉骂潘巧云 石秀智杀裴如海”这一情节。

颔联“乾坤变幻情迷乱,震巽交争义凛然”,用“乾坤”代表杨雄和潘巧云,他们的情感纠葛如乾坤变幻;“震巽”则象征石秀,他的正义之举令人凛然生敬。

颈联“善恶相争终有报,恩仇了却岂无缘”,表达了善恶到头终有报的观点,以及事情的发生并非无缘无故。

尾联“石矶河畔风波起,哲理深研意万千”,描述了故事发生的场景,同时强调了通过深入研究周易哲学所获得的深刻感悟和丰富内涵。

整首诗以周易哲学为线索,深入剖析了这一情节所蕴含的哲理与深意。

(三)水浒传第45回的回目,梗概,主题,情节,主要人物,经典诗句和典故

回目:《杨雄醉骂潘巧云 石秀智杀裴如海》

梗概:潘巧云的前夫是本府王押司,如今王押司已去世二周年,潘家请报恩寺僧人来做功德。石秀发现和尚裴如海与潘巧云眉来眼去、行为不轨。道场结束后,石秀将所见告知杨雄,杨雄酒醉回家大骂潘巧云,潘巧云却诬陷石秀调戏她。杨雄怀疑石秀,石秀相辞而去,住在客店。之后,石秀五更捉住知情的胡道人,问明情况后杀了胡道人,又扮做胡道人杀了裴如海。

主题:

揭示人性的复杂:本回通过描写潘巧云的不忠、裴如海的色欲以及杨雄的轻信和冲动等,展现了人性中复杂的一面。潘巧云身为有夫之妇却与和尚私通,违背了道德伦理;裴如海作为出家人,本应六根清净,却沉迷于色欲;杨雄起初对妻子信任,后又轻易被妻子的话误导,体现了人性的弱点。

反映社会的黑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道德规范受到挑战,正义难以伸张。出家人本应是道德的楷模,但裴如海的行为却违背了出家人的操守,这反映出社会的道德沦丧。同时,杨雄作为一个有一定地位的人,却无法保护自己的家庭,也暗示了社会的黑暗和混乱。

情节:

潘家做功德引僧人:潘公告知石秀,因女儿前夫王押司二周年,要请报恩寺僧人做功德,杨雄因当值不能前来,让石秀帮忙料理。不久,和尚裴如海带着礼物前来,潘巧云下楼与裴如海相见,两人言语暧昧、举止亲昵,石秀在一旁看出端倪。

道场中众僧失态:做法事时,众僧见潘巧云模样,都七颠八倒起来,失了佛性禅心。海阇黎裴如海更是越逞精神,与潘巧云眉来眼去,石秀看在眼里,心中不快。

杨雄醉骂被妻诬陷:杨雄当值回来后喝得大醉,回家大骂潘巧云。潘巧云趁机诬陷石秀调戏她,杨雄轻信,对石秀产生怀疑。

石秀杀裴、胡二人:石秀离开杨家后住在客店,五更时捉住知情的胡道人,问明底里后杀了胡道,又扮做胡道杀了裴如海。

主要人物:

杨雄:绰号病关索,河南人氏,原为蓟州两院押狱兼充市曹行刑刽子,后与石秀结拜为兄弟。他轻信潘巧云的话,怀疑石秀,但最终在石秀的帮助下认清了潘巧云的真面目。

石秀:外号“拚命三郎”,自幼父母双亡,流落蓟州卖柴度日,有一身好武艺,爱打抱不平。他精明能干,发现潘巧云与裴如海的奸情后告知杨雄,后又智杀裴如海。

潘巧云:杨雄之妻,前夫为王押司。她不守妇道,与报恩寺和尚裴如海私通,还诬陷石秀调戏她。

裴如海:报恩寺和尚,与潘巧云有染,是个不守清规戒律的出家人。

经典诗句和典故:

诗句:本回开头有一首偈语“朝看楞伽经,暮念华严咒。种瓜还得瓜,种豆还得豆。经咒本慈悲,冤结如何救。照见本来心,方便多竟究。心地若无私,何用求天佑。地狱与天堂,作者还自受”,这首偈语暗示了善恶有报的道理,与本回的情节相呼应。

典故:文中提到“苏东坡学士道:‘不秃不毒,不毒不秃;转秃转毒,转毒转秃。’和尚们还有四句言语,道是:一个字便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鬼乐官,四字色中饿鬼”,这是对和尚不良行为的一种讽刺和批判,借用苏东坡的话来强调和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

二、《周易哲学视角下的〈杨雄醉骂潘巧云 石秀智杀裴如海〉解析》

《水浒传》第四十五回“杨雄醉骂潘巧云 石秀智杀裴如海”,这一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纠葛,而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深度剖析,更能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

在本回中,杨雄、潘巧云、石秀、裴如海等人物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卦象和命运走向。杨雄,如同乾卦中的刚健之性,本应秉持正义和忠诚,但却在情感的迷局中陷入了困境。他身为蓟州两院押狱兼充市曹行刑刽子,有着一定的地位和权力,却在面对妻子的不忠时,表现出了轻信和冲动,失去了理智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