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六章:潜山兵工厂(2 / 2)伐清1744首页

潜山郊区,距离兵营三里的一处山沟内,不时能看到成群的马车进出。

这些马车上基本都有持刀甲兵护卫,只不过这里面到底押送着什么,就连押送之人自己都不知道。

毕竟按照军法,未经许可擅动“军物”,轻则罚俸,重则斩首。

而且潜山如今实行连坐制,一人出事,所在的整个队伍都要倒霉。

原来就一个小兵害了十几个人笑话,导致大家都跟着去当“厕工”。

(潜山缺硝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浩也只能采用土法制硝的方法,在人多聚集之地,大搞公厕,专门收集由尿液产生的厕硝,因为这事实在太丢脸,故而很少有人干,基本都用来作为对新兵的惩罚。)

而上面的兵长夫长也是“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做到“三不问”“三不动”。

(所谓三不问,其实就是不要问为什么做,为什么来,为什么打,三不动则是,不动军中物资,不动损身上的武器,不动乱军营周边乡镇,尤其是不能做那些绿营兵干的蠢事,逮到一个枪毙一个,这是杨立仁的原话,也是许浩的授意。)

“咔嚓”的声响在这个不算大,不算小的山洞中响起。

山洞之中,有二十来个新招募来,刚刚由荷兰工匠培训完成的火器工人,正在不按照“工号”拼接火枪身上的每个部件。

感受着身侧“水锤”不断发出的击打声,年纪只有十七的罗勇男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嘴里发出嘟囔:

“这帮白洋鬼,就会折腾人,这里不合格,那里不合格,又得让老子返工重做,娘的,这锤子是他们造的,工序也是他们定的,到最后造的不合格,还要找老子!!”

“真是没天理了!!”

嘴上骂着,手里却是不断调整击打铁块的水锤,使得砸的均匀些。

而在另一侧,则是一台同样用水利操纵的机器,正在不断制作出源源不断的“搅拌火药”。

至于说火药的配比,已经尽量按照欧洲标准了,毕竟咱大清的火器,多少年没有更新换代了。

这火药的威力,没准还不如洋人几十年前的水平。

当然,你要说这些火器还能用,那可就更是笑话了,是啊,是能用,都从明末干到今天了。

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给我大清干活,可没有退后一说。

人退后了,我大清人多,两万万人,那随便顶上来,可是火炮要是没了,那就真得抓瞎,到处嚷嚷:

“圣祖爷怎么不多留点火器,搞的子孙都不够用了,防汉人可以,自己人怎么也防啊??”

………

“杨大人,这是咱们造出来的枪,那是荷兰洋人的,您看,咱的好,还是他们的好??”

山洞深处的一间周遭由石头组成的屋子内,戴着小圆帽,如今现任“潜山兵工厂”厂长的,安庆第一“制枪大师”“火器之王”“反偷工减料先锋”,安华荣,已经五十八岁,年近花甲的安老头看着不断调整火枪的杨立仁,问了一个他一直想问的问题。

杨立仁抬起手中刻着“红勇”字的火枪,摸了摸一旁的弹丸,晃了晃脑袋:

“荷兰洋人的枪,比你们的好,你看,他们的枪击摸起来就是顺滑,你们的总给人一种毛糙的感觉,我不知道是做的时候没有打磨好,还是什么的,但我觉得,枪这种要命的玩意,还是要摸着顺手好!!”

“要不然打到一半,枪打不响,就是笑话了,而且是要命的!!”

安老头接过枪摸了两下,先是疑惑,随后嘴里探出带有“皖南味道”的骂声:

“顺个屁,这帮洋鬼子抹了油,能不滑吗??”

“我的娘,你们这群打枪的,能比我们这些做枪的,还懂枪??”

杨立仁没有理会对方的叫喊,而是小声询问:

“洋人那边,你觉得有没有私藏??”

“私藏,枪我觉得倒是没有什么,只不过炮那边就不一定了,毕竟这帮洋人造炮,确实有一套,那些炮,打起来,比咱们远,威力还比咱们的大,真不知道这帮洋人天天都是干啥的,怎么火器比咱大清好这么多??”

安老头说到这,同样小声的回答:

“杨大人,这帮洋人真是厉害,啥都懂,那个什么图,什么数字,我一个都不认识,许爷上次说洋人就是靠这些,造出这等好枪炮的,让我们多学学,杨大人,你说我这个年纪,还能学吗??”

杨立仁打量了一下头发泛白的安老头,上前拍了拍对方的肩膀,用一股温和的语气宽慰:

“安老耋耄之年,做了这等主管兵器之大位,洋法年轻人学就够了,安老如今掌舵就是,何必再寻烦恼……”

安老头叹了口气,随后拿起桌上的火枪:

“枪字刻勇,乃是我私做,以此为号,许爷几日都不来,还望杨大人替这杆枪,取个名号,也好日后天下扬名时,有个威风……”

杨立仁接过火枪,摸着枪身上的“勇”字,想了想后开口:

“既然带着勇,又是兵器,就叫勇胜枪,勇武胜于疆场,盼望使用者,勇字当先,胜利可望!!”

“好,就叫它勇胜枪!!”

安老头兴奋的喊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