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报纸上形成了统一呼声,要求内阁开始调查骸骨万人坑的来历,并向大秦人公布调查结果。
这事演变到如今,已经变成了民意的另一种表现,几乎可以与登高一呼众者云集媲美,骸骨万人坑的真相成了大秦人争相谈论的热点问题,让报纸的销售量直线上升,让大秦人首次对同一个问题产生持续关注和热情。
教育部乃是一处汇聚了众多儒家文人雅士之所,这些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之士,皆心怀壮志,渴望能够重振儒家昔日之辉煌,使其再度登上思想领域那至高无上的王座。为此,他们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地谋划着各种策略与方案。
而如今,随着报纸行业的蓬勃发展,那些被大肆炒作起来的热门话题,恰好成为了教育部中新儒学得以广泛传播的绝佳契机。通过巧妙地利用这些热点事件,儒家文人们可以将新儒学的理念和观点融入其中,从而引起广大民众的关注与讨论。
如此一来,不仅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新儒学的博大精深,更有望借此树立起儒家作为天下人良心代表的光辉形象。教育部便出头来调查骸骨万人坑事件,教育部还说服内阁出面,去与军方协调,让军方派人清剿发现骸骨万人坑的区域,好让教育部和报社记者前往调查时人身安全。
军部的作战计划原本内阁是不能干涉的,可事实上军部许多计划都需要内阁的配合才能顺利执行。
在说内阁提出来的要求并不过分,教育部和报社记者都是文化人之中的精英,要去的地方现在又是大秦境内,军方没有推辞的理由。
军方立即将剿灭北鲜卑部落反叛的窦尔墩紧急调回凤丘城,让窦尔墩在后方清除隐患,但天柱峰以东,大秦军队从没有踏足过,那里广阔无垠而又陌生,原本在广阔的荒原上,窦尔墩有望远镜这个利器,可是大洪水之后,把这一切都改变了。
大洪水在中原冲刷出了许多河道和洼湖,把东边地形改的面目全非,不止羯族人被大洪水卷走大半,就是本地幸存的汉人也十去七八,让东边的土地彻底变成了被几条大河分割的蛮荒之地。
窦尔墩当初要不是去北边雁荡山围剿北鲜卑段氏的残余兵力反叛,而北鲜卑段氏的王帐靠近雁荡山驻扎,地势较高,才避免了被大洪水冲刷掉。
窦尔墩只能率领他的铁甲骑兵在新形成的平原上清剿看得见的羯胡牧民,为物资囤积点重新选址,随后赶来的大秦施工队开始重建营地,随后的调查团又入驻营地。
调查骸骨万人坑的事件,结果越闹越大,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首先,骸骨辨认就需要极为专业的人,否则如何判定一堆白骨是什么人?还有就是这些白骨是怎么死的?又是怎么死的?是谁杀死了他们?